作者简介:本公众号主人,定居武汉的东北人。创办本公众号的目的就是自娱自乐,分享生活
前言:中国汽车市场之我见--来自普通汽车爱好者的声音系列一共分为十四部:第一部-群雄逐鹿;第二部--共和国长子之一汽集团;第三部--多情的二阿哥之东风汽车集团;第四部--缺心少肝的沪上王爷之上汽集团;第五部--洋品牌终结者之长安汽车;第六部--新晋公主之广汽集团;第七部--一辆吉普闯天下之北汽集团;第八部--奇瑞风云;第九部--独孤求败之华晨汽车;第十部--左拥右抱之江淮汽车;第十一部--蛇可吞象的吉利汽车;第十二部--牛掰神秘的长城汽车;第十三部--自力更生的比亚迪汽车;第十四部--小众汽车品牌的春天

三线建设的典型代表--
说起东风汽车集团(前身是第二汽车制造厂,和长春的一汽对应排行老二),现在总部是位于湖北武汉的,而在十年前东风的总部可是在湖北十堰的,一个群山环绕的大山沟里,如果按照现在的汽车制造基地选址的话,十堰这样的地方连第一轮都不会入选,不过在东风创建的特殊时期却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实际上,国家领导人在一汽还没有建成就开始考虑建设二汽了,一度在全国选址,甚至曾经看上了武汉的青山地区,不过由于青山当时要建设武汉钢铁厂,只能屈就让位(所以世事轮回,二汽时隔几十年最后还是回到了武汉,一个原本就是该属于她的地方)。不过由于当时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也没有精力同时建设两个大型汽车厂,所以二汽暂时被搁置。6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同时和苏联以及美国关系不睦,担心可能发生大规模战争,所以需要将位于东部(主要就是东北和华东一带,那时候东南沿海的工业基础并不算太好)的大型工业企业进行备份,要在中西部复制一个同样的出来以应对可能的战争需要,俗称“三线建设”。这可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建设项目,也是一个给中国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和利好的项目,如果没有它,现在的中西部应该只能会更加落后,中国的经济就会更加不平衡。就这样,位于湖北大山里的一个小县城里的一块叫十堰的地方被选中于1969年开始二汽建厂工作,而建设者大都来自于东北的一汽,以至于在十堰东北话几乎成了官方语言,同时随着二汽的建成投产和日益壮大,十堰这个地方摇身变成的地级市。所以说东风汽车不仅是国家在那个特殊年代三线建设的典型代表,而且还创造了一个工厂成就一个城市的奇迹。

发展时艰--
二汽的建厂就处在10年动乱期间,所以即使汽车厂建成以后的几年里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一直到1984年才达到了国家批准的8.5万辆中型卡车的设计生产能力,而随后在同年10月二汽襄樊(目前已经改称襄阳)生产基地奠基,中型卡车的生产能力达到了15万辆,1986年成立第二汽车集团,1991年调整为东风汽车集团。由于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卡车有一定需求,但是需求有限况且市场参与者也不只东风一家,老大哥一汽解放那是不可超越的王者,所以造成东风卡车的大量滞销和库存,当然和技术老旧没有竞争力也是分不开的,幸亏邓公一句话让军队大量采购二汽的卡车才让二汽勉强度过难关。

我和东风汽车的缘分--
因为东风地处湖北的关系,我身边不少同学朋友都在东风集团或其下属的相关单位工作,就连我自己也曾经和东风有过一段亲密的接触,在东风旗下的一个合资公司工作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其实现在还有不少朋友仍在这家公司工作,公司的好坏我也无需进行评价,但是这家公司的发展却是让人有目共睹,因为我刚去的时候这家公司还没有正式成立,也算是“创业元老”吧!这家公司其实是东风汽车和上海汽车以及一家美国500强公司三方共同出资成立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成立的时候时任东风集团董事长的苗圩(后担任武汉市委书记以及工信部部长多年)亲自参加了奠基剪彩,相当的风光。不过合资企业该有的问题都是一样的,股东之间的争权夺利司空见惯,关键是像我这样的本地员工(就是不属于任何股东方的本地招聘人员)日子一般都是不怎么好过的,无奈煎熬度过将近两年时间便黯然离开了。不过在两年里也曾经有过一段开心的时光,就是和从上海派来的顶头上司JY相处得非常愉快和投机,以至于在JY离开回上海的时候,我们整个部门和JY出去HAPPY了一个通宵。
多情的二阿哥--

因为东风曾经叫二汽,坊间也有人称“二阿哥”,而且还是一个多情的“二阿哥”。因为从1993年与法国雪铁龙合资成立神龙汽车公司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感情相当不专一,相继和多家汽车跨国巨头投怀送抱,分别成立了东风有限(看似没有洋名字,实际是和日产的合资公司)、东风悦达起亚、东风本田、东风裕隆、东风雷诺和东风英菲尼迪等等,在合资合作这一条路上一骑绝尘,让国内其它汽车企业望尘莫及。碍于字数限制,对于东风旗下的合资公司我们就简单做一下说明和评价。

神龙公司:成立于1993年,先是由东风和法国雪铁龙合资组建,后来雪铁龙纳入PSA集团,随后神龙公司的外方股东也相应变为PSA集团,所以车型也从单一的雪铁龙品牌扩展到了标致品牌。神龙公司成立初期上市的车型还是比较受市场欢迎的,像是富康988、爱丽舍、307等普及率还比较高,特别是在武汉基本都是街车。不过近些年以来,神龙公司却一直在走下坡路,旗下很难有畅销车型,而且个别车型的月销量都是两位数,不仅让人唏嘘。就我看来,神龙公司的车其实并不差(我目前一共买过3辆车,其中两辆都是神龙公司生产的),关键问题还是不会卖车导致,当然更深层次的由于中法合资双方内斗所导致的管理问题更不容忽视。

东风有限:和日产公司于2003年合资成立,双方各占50%股份,合作范围包括乘用车以及轻型商用车和汽车零部件,旗下包括东风日产乘用车、东风英菲尼迪、东风股份、郑州日产和东风零部件等骨干企业,其中核心企业为东风日产,应该也是利润创造的主力,其它几家应该只能算是勉强度日。东风日产的有些车型多年畅销,像是轩逸、天籁(我曾经参与过的项目)、逍客和奇骏市场普及率都很高;而作为日产高端品牌的英菲尼迪实在是有些可惜了,从上市开始就是曲高和寡,我想退出市场应该是早晚的事。

东风悦达起亚:和韩国起亚以及江苏悦达集团三方合资成立于2002年,国内的东风和悦达各占25%,起亚独占50%。合资公司第一款车“千里马”一炮而红,后续的车型福瑞迪和狮跑等也曾风靡一时,不过近些年虽然还有陆续新车型的推出,但是销量大都比较低迷,公司的形势也是不容乐观。

东风本田:双方的合作起于发动机的合作,先是1998年成立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产品用于广州本田的相关车型,后于2003年在武汉成立东风本田整车合资公司,双方各占50%,合资公司第一款车CR-V经久不衰,一直在国内SUV名列前茅,其它车型如思域、思铂睿、XR-V也在各自细分市场表现不俗,生意好的时候也是传说一年发几十个月的工资。

东风裕隆:裕隆是宝岛台湾的第一大车企,2000年出曾经风光一时的东南汽车得利卡和富利卡就是裕隆旗下的车型。东风和裕隆的合资公司成立于2010年,总部在杭州,主要的汽车品牌就是“纳智捷”,行业内被誉为高油耗的代名词,车子的块头都不小,而且价格对比其它合资品牌也不算贵,但是据说小毛病超多,油耗高的让众车主欲哭无泪。现在企业的发展只能用暗淡无光来形容,感觉很多年都没有新车型上市了,离垮的边缘不远了。

东风雷诺:说来话长,还是我十几年前在汽车行业的时候,雷诺就派代表考察了我所在的公司,我还亲自参与了接待,不过等雷诺真正和东风走到一起是十年之后的事情,这中间至于错过了什么,我想不用说谁都知道。双方的合资公司也是位于武汉,其中东风占55%为大股东,雷诺持有剩下的部分。其实在合资公司成立以前,有一款雷诺旗下由韩国三星代工的车型叫“科雷傲”已然在中国市场卖得很不错,合资公司成立以后进行国产化本应顺风顺水,可是实际却事与愿违,国产科雷傲上市以后叫好不叫座,接着又上市一款小型SUV叫“科雷嘉”也是销量寥寥无几,于是在合资公司成立不到7年的时间,雷诺便正式宣布将股份转让给东风集团,自己成为那个“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与风生水起的可谓是多情的合资合作相比起来,东风汽车的自主品牌建设也是显得比较薄弱,拿得出手的自主发展车型屈指可数,譬如SUV中的AX7系列,曾经小火过一阵子,不过很快就后继乏力一天不如一天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惹的祸,东风的自主品牌车型基本上就是把合资合作品牌的核心部件发动机和变速箱等东拼西凑来,自己再加上一个外壳,咋一看还是那么回事,时间久了等大家都看明白了也就失去兴趣了。同样东风在新能源领域也不算太有作为,目前旗下大部分的电动车基本为油改电,估计大部分也是在湖北地区当网约车在用。最近发力建设的高端电动车品牌“岚图”,目前刚刚上市还很难看得出其未来的走势,不过其采用的是增程式而非纯电动,技术算不上先进,核心技术尚未可知,东风新能源的发展蓝图还是一个未知数。
《诗经.小雅》: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呦呦鹿鸣记: 摄影 航拍 旅行 杂记---简单生活 你我分享